要富“口袋” 先富“腦袋”——以技術助推脫貧 小山村里氣象新
仲夏炎炎,暑氣灼人,懶蟬在樹上嘶鳴。
公司駐村書記賀有成一大早便從居住地步行趕往村委辦公室。路上,不時有幾個早起的鄉親,親切地招呼道:“賀書記!”他一一回應,不時駐足寒暄數句。從初來乍到時的生疏,到如今與當地的鄉親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轉眼間,他已駐立石村半年有余。在村委的帶領與幫扶單位的大力扶持下,村民們齊心協力、自力更生,這個昔日窮困潦倒的小山村表面下看似依舊歲月靜好地安居在大巴山懷中,貌不驚人,骨子里卻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變化與村民們“腦袋”的逐漸“開放”與是密不可分的。今天賀有成即將趕往的一場培訓會便將是個典例……
“互聯網+”打造App平臺 以電商扶貧助農增收
在村委辦公室的會議室已有很多村民同賀有成一般早早的便前來參加今天的“‘互聯網+’精準扶貧助農培訓會”,由于座位不夠,不少村民只有在會議室的后面倚墻而立。村委干部與宣漢縣聯通宣漢分公司經理王創一道將我公司與宣漢縣煤監辦共同購買的20余臺4G智能手機一一免費發放到20多戶具有生產引領作用的農戶和貧困戶手中,每臺手機贈送連續兩年每月76元的話費、1000分鐘通話和每月1.5G流量。“這不是助農培訓會嗎?發手機是要干啥子喔?”村民們是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王創笑而不語。
“拿到手機的鄉親們請大家看到手機上的一個名叫‘掌上農貿市場’的App”,王創拿著自己的手機給村民們比劃著,“沒有的可以聯網下載安裝。”在村民們安裝好后,王創對在場面面相覷的村民們說道:“今天我們將教大家通過互聯網與‘掌上農貿市場’這兩個平臺,結合精準扶貧政策,解決大家農產品銷售難、信息不暢通與消費者不對等等難題,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將農副產品直接、快捷地銷售到消費者的餐桌上和生活中去!”現場頓時一片好奇的議論聲。
王創以自己的手機現場詳細地予以演示,并結合PPT,從App的注冊、種苗求購、農產品銷售、求職信息發布等各種操作一一進行了細致地講解,村委干部們也在現場不停對鄉親們操作的疑惑之處給予耐心解答。
貧困戶趙本軍在我公司幫扶下建造的小型酒廠,以山泉水和山區生態苞谷釀制的苞谷酒,天然醇香,獨具秦巴特色,在當地備受好評。但苦于渠道不暢,銷售面始終難以擴大。老趙在學會“掌上農貿市場”App的操作后,一邊在手機上查看求購信息,一邊高興地說道:“這個平臺方便快捷,解決了我們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以后在家里頭就可以在全市內推廣和銷售我們的產品咯!這要感謝村委和幫扶單位提供的新技術啊!”
“掌上農貿市場”App是公司“技術助推脫貧”戰略的一隅。除此以外,在幫扶單位的扶持下,村委一方面積極通過微信平臺大力傳播助農信息,協助農戶建立網絡電商,并達成長期合作,持續推動農戶通過信息平臺實現創業就業,使村土特產實現網上交易;另一方面,進一步暢通市場致富信息。通過信息平臺,組建起“林下養殖專業合作社”,為44戶貧困戶購回8000余只萬源舊院黑雞雞苗;為17戶貧困戶購回魔芋種1萬多斤,成片種植30余畝。30余戶農戶通過“網創”平臺發布本地土雞、蜂蜜、山羊、魔芋、苞谷等農副產品供求信息50余條,實現增收5萬余元。
專業人員現場指導 傳授養殖與防疫技術
“林下種養殖合作社”的養殖戶蒲傳平最近是傷透了腦筋。他養殖場里的1200只黑雞,莫名其妙地死了近200只。“養得好端端的,咋個就死了喃?”老蒲痛心得跺腳,心急如焚卻始終摸不著頭腦。合作社的其他幾家養殖戶也出現了類似于老蒲家的情況。“是不是害瘟了喔!”另一位養殖戶龐仁合的話一語點醒了大家。
為及時控制疫情,確保將養殖的黑雞損失控制到最小,我公司立即聘請畜牧站防疫專家李廣令挨家挨戶的到黑雞養殖場地進行實地進行疫情調研,對圈舍進行了詳細地檢查。在對死去的黑雞進行現場解剖與活體分析后,專家找準了發生疫情的原因。李廣令指出,由于立石村的跑山雞養殖場一般是在山林中圈地搭建雞舍,采取分散放養的方式,而鄉親們由于跑山雞的養殖經驗不足,雞苗未按批次分開養殖,雞舍衛生也不大不重視,加之消毒方式不合理才導致雞苗的死亡。“天氣炎熱,容易滋生細菌,飼料也容易霉變,因此養殖場的衛生管理一定要重視!”李廣令還現場指導大家如何調配消毒藥劑,他還提醒養殖戶們一定要注重喂食糧食的質量,控制好投食的數量,以防高溫變質腐壞,造成雞苗誤食后大批死亡。“養殖業疫情的防遠重于治,鄉親們要多多警惕啊!”
此外,李廣令還現場向村民們傳授了跑山雞的“養殖經”,譬如建議養殖戶要強弱分養,保持雞群生長一致;為使雞苗達到最佳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要求,最好根據起不同時期,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提供的均衡營養配方飼料……村民們圍在李廣令身畔,就疑問處提問,認真聆聽專家解惑,不時用小本子記錄著這些“養殖秘籍”。
要富“口袋”先富“腦袋” 持續推進技術投入
8月2日,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李輝良再次來到立石村這個位于巴山大峽谷腹心地帶的小村莊。他針對村里的代表性的亮點產業一一進行了視察。320余畝包谷地里的苞谷已有一人多高,長勢喜人;小酒廠釀造的苞谷酒香醇可口,品酌一口唇齒留香;跑山雞只只精神抖擻,在林間樹叢中昂首邁步;“黑灣生態魚莊”農家樂過往食客絡繹不絕……在詳細了解村子當前的產業情況后,李書記對當前扶貧工作的開展以及在村委鼓勵下村貧困戶積極參與或入股發展,形成“村委會+大戶+貧困戶”的創新模式予以了肯定。“這對于拓展貧困戶的致富門路以及開辟村集體收入渠道是大有裨益的!”
隨后,李書記來到結對幫扶的貧困戶黃代云家慰問,與老黃一家人坐在農院里聊起了農話。由于母親王立國體弱多病,光靠種地得來的收入頗低,而母親高昂的醫療費,使得家庭的經濟入不敷出,每況愈下。而今,在村委與幫扶單位的合力扶持下,老黃家也養殖起了跑山雞、生態豬和藥蜂。
“養殖有沒有技術支撐?”在參觀完老黃的養殖場后,李書記關切地問。當得知村委層邀請專業技術人員悉心培訓指導后,他指出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方面要以專業的養殖及種植技術為村民們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增收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利用好互聯網平臺,為村農產品的銷售不斷開拓渠道。另外,李書記還叮囑道,養殖業在注重養殖飼料的生態與品質,最好就地取材,打通當地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產業鏈,降低投入成本。“要想富‘口袋’嘛,一定要先富‘腦袋’!一定要與時俱進,敢于采用新方法、新技術!”李書記拍拍老黃的肩說道。
下一步,全村幫扶工作重心將更多的轉向村中具有“造血”功能的個體、大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深入學習各級黨委、政府有關精準脫貧的政策、精神,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持續推行“村委會+大戶+貧困戶”的模式;整合結對幫扶的資源,精準扶持貧困戶的產業發展,為立石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免費的技術咨詢、服務,持續以技術推進立石村的脫貧工作,為全村的農副產品打開銷路,建立里更為快捷便利的銷售渠道。